每一艘远航的船舶,都需要清晰的航标;每一项复杂的海事交易,都离不开专业品牌的护航。
在中国海运货物吞吐量预计突破200亿吨的今天,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已从幕后保障走向台前引领。随着智能航运、绿色减排等变革加速,客户对律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单一案件能力,而更看重品牌背后的专业沉淀与行业影响力——这既是竞争升级的必然,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因此,行业竞争正从业务能力比拼升级至品牌综合对比,海事海商法律服务不仅需成为交易安全的“压舱石”,更要以品牌建设构筑航运信任的“灯塔”。
然而,海事海商领域的品牌建设始终面临独特挑战。国际性与本土性如何平衡?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如何兼顾?口碑积累与主动发声如何协同……以上问题在行业快速迭代期更显迫切。
在此背景下,律新社研究中心于2025年4月启动《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5):海事海商领域》调研。聚焦海事海商品牌建设,深度调研海事海商领域律师,诠释其品牌实践智慧,通过个人到团队的构建逻辑、荣誉传播的协同路径、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的双重构建、口碑及服务的价值沉淀四大脉络,全面呈现海事海商品牌从“被认知”到“被信赖”的进阶之道,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鲜活样本,助力更多优秀的海事海商律师将客户信任沉淀为品牌资产,在全球航运的新航道上行稳致远。
六和所海事海商研究中心主任夏关根律师接受律新社采访调研,分享专业化发展经验。
从个人领航到团队扬帆是品牌建设的递进之路
海事海商领域的品牌建设,往往始于个人专业影响力的积累,最终走向团队品牌的协同绽放。从点到面的生长逻辑,既贴合行业高度依赖专业口碑的特性,也暗合航运业船长领航、船队共进的生态规律。
六和(宁波)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管理合伙人,六和所海事海商研究中心主任夏关根,便走过了一条从“低调潜行”到“主动发声”的品牌转型之路。作为律所海事海商研究中心主任,他坦言早年从体制内走出后,更习惯专注业务本身,极少主动参与宣传。但团队品牌不能只靠“闷头做事”,尤其在海事海商这样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需要让行业看到律师的专业沉淀。夏关根的转型,源于对团队责任的认知——个人品牌是团队的“敲门砖”,而团队品牌才能支撑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他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规划通过三方面推动品牌升级,即参与专业委员会竞选以融入行业核心圈层,受邀出席高端论坛以输出专业观点,联动律新社等媒体平台以扩大传播声量。这种布局背后,是对海事海商客户群体的精准把握,国企、航运巨头等核心客户更看重律师在行业内的认可度,而非泛化的商业宣传。
实践中,个人品牌的辐射力,往往通过具体的获客场景落地。熟人介绍是最稳固的渠道,多年深耕行业积累的人脉网络,可以有效形成案件带案件的良性循环。为协会、海港集团等机构授课,则能以专业输出者的身份渗透行业圈层,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直接推销更易建立信任,而圆桌论坛、名优律师培训班等高端活动,则是与同行、客户深度对话的窗口,“一次高质量的发言,可能比十次广告更有效”。从个人影响力到团队品牌的跃迁,本质是将律师口碑转化为律所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