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下午,由杭州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承办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亮点解读暨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审理动态沙龙”在六和律师事务所大会议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解读2025年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核心亮点,探讨商标撤销、评审案件的最新审理动态,以提升律师在相关领域的实务水平。活动吸引了杭州市律协知产委委员及全市众多对知识产权法律实务感兴趣的律师与相关从业人员参与。
活动由六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杭州市律协知产委副主任贾宏律师主持。活动伊始,六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孟德荣律师致欢迎辞,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杭州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建中律师发表致辞,强调本次活动聚焦于知识分享,两大主题——商标授权确权中的撤三与评审实务,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法修改,均为当前知识产权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希望与会者能通过交流从中获益。
本次活动分为“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审理动态及办案实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亮点解读”两个沙龙分别进行。
一、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审理动态沙龙
本次“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审理动态及办案实务沙龙”聚焦于当前商标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与会律师提供了宝贵的实务指导。
沙龙首先由北京维讼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建兵律师分享商标评审中止制度与恶意撤三实务情况。王建兵律师通过线上会议,就“商标评审中止制度解读”和“商标恶意撤三类型及审查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商标评审中止制度对于案件审理流程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必须中止和可以中止的情形。关于恶意撤三,王律师分享了商标局内部对于“恶意撤三”的认定标准和审查要点,强调了提供实际使用证据的重要性,并提到官方数据显示撤三成功率高比较高。他特别提醒律师们注意不同服务型商标实地调查的要求,并强调证据需达到能让商标局认定对方未使用的证明标准。
接着,京衡律师事务所知产委主任黄悦波律师进一步深度剖析商标撤三实务。她分析了当前“撤三”业务激增背后的痛点,包括企业市场先行但商标注册困难、引证商标过多以及品牌更新后新商标注册难等。黄律师归纳了恶意撤三的几种情形,如代理机构以牟利为目的批量撤三,以及为竞争对手“添堵”的行为。她还结合团队经验,分享了应对商标局补正通知的实务操作,例如需在至少三个网络平台检索并提交足够页数的截图证据,以证明对方未使用商标。她总结道,在诉讼业务日益艰难的背景下,商标维权等非诉业务是律师可以深入拓展的方向。
金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裘红萍律师以“撤三在商标授权确权案件中的策略性运用——以‘M’案为例”为题,分享了一起经典案例。她的客户杭州某公司商标因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商标近似而被宣告无效。在行政诉讼阶段,裘律师团队对对方在第九类的引证商标提起了“撤三”申请,并成功获得支持。这一关键举措不仅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并达成共存协议,更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的权利基础,最终使得北京高院在二审中改判,成功为客户保住了商标权。
在互动交流环节,主持人贾宏律师提出,第一,当前关于第十条的商标驳回复审的成功率低于10%,所以应该向客户提出可行性和合规建议。第二,商标“撤三”已从一项管理制度异化为解决争议的重要手段。“撤三”制度仍然是扫清在先权利障碍的重要选择,但是对从业人员的证据搜集固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现在 许多重大案件往往是商标侵权与商标授权确权案件交织,律师办理商标无效案件应该秉持框架性思维。
整场商标实务沙龙内容充实,案例丰富,各位律师的分享从理论到实务,从宏观趋势到具体操作,全面展现了商标授权确权案件的审理动态和应对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与会律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亮点解读沙龙
活动下半场,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坤担纲主讲,带来题为“2025《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漫谈”的分享。王坤研究员系统梳理了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亮点,他认为本次修法贯穿了“公平竞争”的核心理念。他重点解读了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修法新增了对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名称图标等混淆行为的规制。他重点剖析了“关键词搜索”问题,认为无论是显性使用还是隐性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都利用了他人商誉,阻碍了权利人商誉的积累,不仅构成不正当竞争,甚至可直接认定为商标侵权。
互联网平台责任:王坤研究员深刻分析了互联网平台兼具“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他指出,新法对平台滥用优势地位强制“二选一”、不当干扰平台内经营者自主经营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制,这体现了对平台“准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平衡。
其他重要修订:
商业贿赂:将收受贿赂的个人也纳入规制范围,使其可能同时面临刑事、行政、单位内部及其他经营者提起的民事诉讼等多重责任。
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新增条款禁止大型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但王坤研究员也对其在实践中的可执行性提出了思考。
商标与字号衔接:对将他人商标或字号作为关键词使用,以及将商标作为字号使用的行为进行了更清晰的界定。
王坤研究员的解读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他强调,反法的修改体现了从“制止不正当”到“促进公平”的理念转变,并为执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
本次活动通过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深度解读和商标实务案例分析两个沙龙,为与会律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助于提升律师在商标实务和反不正当竞争领域的专业能力,活动在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中圆满落幕。